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《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》GB50243-2002(5)
发布时间:
2022-09-26 09:57
访问量:
2 每个采样点的最少采样时间为lmin,采样量至少为ZL;
3 每个洁净室(区)最少采样次数为3次。当洁净区仅有一
个采样点时测在该点至少采样3次;
4 对预期空气洁净度等级达到4级或更洁净的环境,采样量
很大,可采用 ISO 14644—1附录F规定的顺序采样法.
B。4.5 检测采样的规定:
l 采样时采样口处的气流速度,应尽可能接近室内的设计气
流速度;
2 对单向流洁净室,其粒子计数器的采样管口应迎着气流方
向,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,采样管口宜向上;
3 采样管必须干净,连接处不得有渗漏。采样管的长度应根
据允许长度确定,如果无规定时,不宜大于1.5m;
4 室内的测定人员必须穿洁净工作服,且不宜超过3名,并
应远离或位于采样点的下风侧静止不动或微动。
B.4,6 记录数据评价.空气洁净度测试中,当全室(区)出点为
2~9点时,必须计算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于浓度C值、全部采样
点的平均粒子浓度N及其标准差,导出95%t信上限值;采样点
超过9点时,可采用算术平均值N作为置信上限值。
1 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C应小于或等于洁净度等级
规定的限值,见表B.4.6-1。
表B.4.61 洁净度等级及悬浮粒于浓度限值
洁净度等级 |
大于或等于表中粒径D的最大浓度Cn(pc/m3) |
|||||
0.1μm |
0.2μm |
0.3μm |
0.5μm |
1.0μm |
5.0μm |
|
1 |
10 |
2 |
 ̄ |
 ̄ |
 ̄ |
 ̄ |
2 |
100 |
24 |
10 |
4 |
 ̄ |
 ̄ |
3 |
1000 |
237 |
102 |
35 |
8 |
 ̄ |
4 |
10000 |
2370 |
1020 |
352 |
83 |
 ̄ |
5 |
100000 |
23700 |
10200 |
3520 |
832 |
29 |
6 |
1000000 |
237000 |
102000 |
35200 |
8320 |
293 |
7 |
 ̄ |
 ̄ |
 ̄ |
352000 |
83200 |
2930 |
8 |
 ̄ |
 ̄ |
 ̄ |
3520000 |
832000 |
29300 |
9 |
 ̄ |
 ̄ |
 ̄ |
35200000 |
8320000 |
293000 |
注:1.本表仅表示了整数值的洁净度等级(N)悬浮粒子最大浓度的限值 |
2 全部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N的95%且信上限值,应小
于或等于洁净度等级规定的限值.即:
(N+tXSw)一级别规定的限值
式中N——室内各测点平均含尘浓度,N=
n ——测点数;
S——室内各测点平均含尘浓度N的标准差:S一
12----5
表B.46-2 t系数
点数 |
2 |
3 |
4 |
5 |
6 |
7~9 |
t |
6.3 |
2.9 |
2.4 |
2.1 |
2.0 |
1.9 |
B .4.7 每次测试应做记录,并提交性能合格或不合格的测试报
告。测试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:
l 测试机构的名称、地址.
2 测试日期和测试者签名;
3 执行标准的编号及标准实施日期;
4 被测试的洁净室或洁净区的地址、采样点的特定编号及坐
标日;
5 被削洁净室或洁净区的空气洁净度等级、被测粒径(或沉
降菌、浮游菌)、被测洁净室所处的状态、气流流型和静压差;
6测量用的仪器的编号和标定证书;测试方法细则及测试中
的特殊情况;
7 测试结果包括在全部采样点坐标图上注明所测的粒子浓
度(或沉降菌、浮游菌的菌落数);
8 对异常测试值进行说明及数据处理。
B .S室内浮游茵和沉降茵的检测
B.5.1微生物检测方法有空气悬浮微生物法和沉降微生物法两
种,采样后的基片(或平皿)经过恒温箱内37℃、8h的培养生成菌
落后进行计数。使用的采样器皿和培养液必须进行消毒灭菌处
理。采样点可均匀布置或取代表性地域布置。
B .5.2 悬浮微生物法应采用离心式、狭缝式和针孔式等碰击式
采样器.采样时间应根据空气中微生物浓度来决定,采样点数可与
测定空气洁净度测点数相同.各种采样器应按仪器说明书规定的
方法使用。
沉降微生物法,应采用直径为90mm培养皿,在采样点上沉
降30min后进行采样,培养皿最少采样数应符合表B.5.2的规
定。
B.5.3 制药厂洁净室(包括生物洁净室)室内浮游菌和沉降菌测
试,也可采用按协议确定的采样方案。
表B.5 2.最少培养皿数
空气洁净度级别 |
培养皿数 |
<5 |
44 |
5 |
14 |
6 |
5 |
≥ |
2 |
B .5.4 用培养皿测定沉降菌.用碰撞式采样器或过滤采样器测
定浮游菌,还应遵守以下规定:
1 采样装且采样前的准备及采样后的处理,均应在设有高效
空气过滤器排风的负压实验室进行操作,该实验室的温度应为
22土2℃;相对湿度应为50%土10%;
2 采样仪器应清毒灭菌;
3 采样器选择应审核其精度和效卒,井有合格证书;
4 采样装置的排气不应污染洁净室;
5 沉降皿个数及采样点、培养基及培养温度、培养时间应按
有关规范的规定执行;
6 浮游菌采样器的采样率宜大于 100L/min;
7 进包培养基的空气速度应小于20m/s.
B .6室内空气温区和相对温度的检测
B .6.1 根据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,应选择相应的具有足够
12——26
精度的仪表进行测定.每次测定间隔不应大于 30min。
B .6.2 室内测点布置:
1 送回风口处;
2 恒温工作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点(如沿着工艺设备周围布置
或等距离布置);
3 没有恒温要求的洁净室中心;
4测点一般应布置在距外墙表面大于0.5m,离地面0.8m
的同一高度上;也可以根据恒温区的大小.分别布置在离地不同高
度的几个平面上。
B.6.3测点数 符合表B6.1的规定.
表B.6.1温\湿度测点数
波动范围 |
室面积≤50m2 |
每增加20~50m2 |
△t=±0.5~~±0.2℃ |
5个 |
增加3~5个 |
△RH=±0.5%~~±10% |
||
△t≤±0.5℃ |
点间距不应大于2m,点数不应少于5个 |
|
△RH≤±0.5% |
B.6.4 有恒温恒湿要求的洁净空。室温波动范围按各测点的各
次温度中偏差控制点温度的最大值,占测点总数的百分比整理成
厚积统计曲线。如90%以上测点偏差值在室温波动范围内,为符
合设计要求。反之,为不合格。
区域温度以各测点中最低的一次测试温度为基准,各测点平
均温度与用偏差值的点数,占测点总数的百分比整理成累计统计
曲线,90%以上测点所达到的偏差值为区域温差,应符合设计要
求。相对温度波动范围可按室温波动范围的规定执行。
B.7 单向流洁净空截面平均速度.速度不均匀度的检测
B.7.1洁净室垂直单向流和非单向流应选择距墙或围护结构内
表面大于0.5m,,离地面高度0.5~1.5m作为工作区.水平单向
流以压送风墙或围护结构内表面0.5m处的纵断面为第一工作
面.
B .7.2 测定截面的测点数和测定仪器应符合本规范第B.6.3条
的规定。
B.7.3 测定风速应用测定架固定风速仪,以避免人体干扰。不
得不用手持风速仪测定时,手臂应伸至最长位置, 尽量使人体远离
测头。
B 7.4室内 气流流形的测定,宜采用发烟或悬挂丝线的方法,进
行观察测量与记录。然后,标在记录的送风平面的气流流形图上。
一般每台过滤器至少对应1个观察点。
风速的不均匀度B。按下列公式计算,一般β值不应大于0.25。
式中v-各测点风速的平均值;
s ——标准差。
8.8室内噪声的检测
B.8.1 测噪声仪器应采用带倍频程分析的声级计.
B.8.Z测点布置应按洁净室面积均分,每50m3 设一点。测点位
于其中心,距地面1.互~1.5m高度处或按工艺要求设定。
附录C 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用表
C.l 通用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记录说明
C.1.1 通风与空调分部工程的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由施工项目
本专业质量检查员填写,监理工程师(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
人)组织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等进行验收,并按各个分项工程的检
验批质量验收表的要求记录。
相关下载